无障碍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新闻动态 > 乌海要闻
乌海市全力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
发布时间:2016年11月10日 作者: 来源:乌海市财政局 浏览次数:

 未标题-1.jpg

孩子们参加中外经典诵读活动。

 

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强则国强。关心下一代工作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。

 

多年来,全市各级关工委牢牢把握培养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有纪律的德、智、体、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主线,尽心尽责当好党和政府教育关爱青少年的参谋助手,全心全意为青年少办实事、解难题,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,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。

 

多年来,一代代、一批批“五老”(老干部、老战士、老专家、老教师、老模范)不图名利回报,不顾年事已高,奔走在校园内外,深入千家万户,全身心地投入到关心下一代事业中,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大爱之歌。

 

点亮明灯 呵护成长

 

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少年,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,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塑造青少年,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做一名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文化、有纪律的合格接班人,是全市各级关工委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
 

在日常工作中,全市各级关工委紧密关注各个时期、各个年龄段青少年思想上出现的新变化,积极深入农区、社区、厂矿、学校开展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。“学党史,颂党恩、跟党走”、“大手拉小手、老少共筑中国梦”、“爱学习、爱劳动、爱祖国”以及“中华魂”读书等主题教育活动,犹如春雨润物,让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发芽,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少年身上传承发扬。

 

据不完全统计,自1991年我市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来,全市各级关工委共编印宣讲材料30余种,举办各类宣讲报告会3000余场,受教育青少年超过60余万人次。

 

让青少年学法、懂法、用法,是关心下一代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。

 

为使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有的放矢,市关工委结合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、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》等法律法规,精心编制了多种通俗易懂的法治宣讲材料,并经常组织“五老”在青少年中开展宣讲。特别是近年来,市关工委联合市司法局、市教育局、团市委和市妇联,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了“关爱明天、普法先行”、“法律进校园、法律进社区、法律进万家”、创建“零犯罪”学校等活动。在市关工委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,各学校均把法治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内容,经常主动邀请“五老”及法律专家给学生们讲解法律知识,并通过举办少年模拟法庭、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,提升青少年的法治意识。仅在去年开展的“关爱明天、普法先行”教育活动中,受教育的青少年就达6万余人次。

 

无私奉献 倾情关爱

 

多年来,全市各级关工委按照既要抓教育又要解难题的原则,积极为青少年解决生活中实际困难,重点对“失学、失足、失亲、失业”青少年开展帮扶。

 

针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孩子,全市各级关工委积极开展“一帮一”、“结对子”、“手拉手”、“金秋助学”等活动,帮助家庭困难的孩子圆上学梦。以去年为例,全市各级关工委共筹措资金218万元,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和特困家庭的中小学生进行资助。

 

针对留守儿童,全市各级关工委在社区广泛开办“五点半学校”、“留守儿童之家”,既丰富了孩子们放学之后的生活,又为工作繁忙的家长尤其是外出务工的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。

 

对于有就业愿望但难找到工作的青年,全市各级关工委努力牵线搭桥,为他们寻找就业渠道。

 

青少年网瘾问题一直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。近年来,全市各级关工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整顿校园周边环境,取缔黑网吧,劝阻未成年人进入网吧。截至目前,已成立网吧监督小组100余个,聘请网吧义务监督员400余名,协助有关部门取缔黑网吧27家。

 

在我们的城市中,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老年人,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“五老”。在课堂上为孩子们讲革命故事,帮助就业困难的青年联系工作,为生活困难学生捐款捐物……他们把晚年生活奉献给关心下一代事业,用大爱之心温暖着青少年,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呵护着青少年健康成长。

 

海勃湾区电力小区有一个孩子因病致残,无法去学校读书,只能依靠家庭教师辅导学完小学课程。孩子到了升初中的年龄,家长已无继续聘请家教的经济能力,一家人为了孩子上学的事儿愁眉不展、心力交瘁。得知此事后,原海勃湾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现海勃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孟广顺主动上门了解情况,并积极与教育部门联系协调,圆孩子的上学梦。在孟老的帮助下,孩子终于如愿以偿坐进了明亮的教室。孟老不仅为孩子捐款购买了学习用品,而且联系残联为孩子捐助了一台轮椅。同时,孟老还与校方沟通,让孩子和班里品学兼优的同学结成帮扶对子。在孟老和社会各界关爱下,这个孩子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升入重点高中。

 

和孟广顺一样,海南区社区干部张秀玲同样放弃了退休后的安逸生活,全身心投入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。自幼父母离异的青年王海(化名)因缺少家庭关爱,自暴自弃,从小就染上许多坏毛病。旷课、打架、行窃,在很多人眼中,他都是个让人头疼的“问题青年”。得知情况后,张老决心用爱心挽救这个因缺少关爱而失足的青年。平日里,张老像母亲一样嘘寒问暖,为王海缝缝补补,而且经常和他交流谈心,鼓励他改掉恶习,做一个有为青年。为了让王海振作起来,张老还帮他在一家私企找到了工作。张老的关爱,让王海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,从一个颓废堕落的青年变为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。如今,王海已经娶妻生子,一家人的生活过得美满幸福。

 

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。“五老”们退休不退色,用自己的爱心和余热换来青少年的茁壮成长。

 

不断壮大 创新发展

 

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
 

从成立之初只有几名老同志,到如今拥有各级各类关工组织234个、1.3万余名“五老”志愿者,我市关工队伍经历了从无到有,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。我市关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关心下一代事业的飞速发展,既得益于市委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,也得益于一代代“五老”的无私奉献。

 

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我市已建立起覆盖市、区、镇、办、社(村),辐射机关、学校、企业的较为完善的关工工作组织体系。全市形成了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,相关部门积极配合,关工委主动作为,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。特别是近年来,全市各级关工委广泛开展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活动,全面加强组织建设、队伍建设、制度建设和社会化管理,使基层关工委实现了“三纳入”和“四到位”,解决了队伍建设、办公场所、活动经费等一系列问题,进一步提升了关工工作的水平。在上级部门2015年开展的验收考核中,我市基层关工委优秀达标率达到92.7%,乌达区关工委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。

 

只有不断创新,才能与时俱进;只有不断创新,才能提升工作水平。为多方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,市关工委大力兴办家长学校,目前已建成家长学校103所,年均培训家长4万余人次,实现了中小学全覆盖。尤其是近年来,市关工委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强家长学校的管理和建设,家长学校实现了“五落实”(机构落实、教材落实、教师落实、学员落实和经费落实),形成了一套科学、完善的办学制度体系。家长学校的兴办为我市构建完善的“社会、学校、家庭”教育网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,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。

 

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我市各级关工委将继续紧跟时代需求,努力强化自身建设,全力推动关心下一代工作迈上新台阶,为培养德、智、体、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。(记者 闫琪


打印 关闭

上一条:

下一条: